台灣的國文課,有一篇「陋室銘」,其中有一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意境和文字應用,功力絕佳,大家讀得津津有味。
這段話,很清楚的是不折不扣的階級歧視。可是,台灣的國文老師會說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嗎?階級區隔與歧視,明明白白就在眼前,全面污染台灣的學生。大家習慣了,不在乎了,內化了,也看不到了。
中華文化充滿毒素,國文課本是強迫餵毒的工具,國文老師是沒有思考能力中毒最深的訓練有素的狗。這就是台灣國文教育的現況。
[註] 因為看到一位保全人員的名字叫「鴻儒」,所以想到這段話。
台灣的國文課,有一篇「陋室銘」,其中有一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意境和文字應用,功力絕佳,大家讀得津津有味。
這段話,很清楚的是不折不扣的階級歧視。可是,台灣的國文老師會說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嗎?階級區隔與歧視,明明白白就在眼前,全面污染台灣的學生。大家習慣了,不在乎了,內化了,也看不到了。
中華文化充滿毒素,國文課本是強迫餵毒的工具,國文老師是沒有思考能力中毒最深的訓練有素的狗。這就是台灣國文教育的現況。
[註] 因為看到一位保全人員的名字叫「鴻儒」,所以想到這段話。
前些日子聽呂世浩講秦始皇,講到秦朝滅亡,呂世浩用它來證明孟子的「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是真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不喜歡殺人的人可以統一天下)
從歷史尋找教訓當然是好的,可是,呂世浩將這句話用在這個單一事件卻是完全錯誤的。
當孟子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時,孟子是在預測誰能結束春秋戰國的狀態。很不幸地,結果與他的預測完全相反。真正完成「六王畢,四海一」的,就是很喜歡殺人的秦始皇。
不管孟子有多「聖」,要他預測秦國的興起、統一與滅亡,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可是,身為台大歷史系教授的呂世浩,就是可以睜眼說瞎話,將秦王一統天下的事件視而不見,直接套用「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在秦朝滅亡後的局面。
我當然也知道,孟子的「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基本上是他的願景。可是,儒家的願景,明顯地就是經不起現實的檢驗,史達林和毛澤東就是清楚的反例。即便是孟子的祖師爺孔子,滿口仁義道德,殺起人來也是絕不手軟[1]。
儒家一開始只是當時少數人的願景,但是因為它的利益與統治者相吻合,才被統治者以政治力強迫推行到整個教育和國家官僚系統中。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最好當然是所有百姓都是樂天知命不會抵抗的奴才。儒家思維和這個利益最吻合,於是,兩千年來,不論漢人、滿人、或是蒙古人統治者,都樂此不疲。
今日的台灣教育體系中,還是保守學者當道,還是將洗腦視為重要目標。要將這些人清理出去,不讓他們繼續奴化學生,還真不知要多少年呀。
聽過南懷瑾,也有人當面跟我推薦要去讀南懷瑾的書。
帶著好奇的心,我到網路尋找。
南懷瑾最有名的著作是「論語別裁」,我想就從這裡開始吧。
國學「大師」南懷瑾努力為論語辯護,這個我勉強接受。畢竟道德、美感和宗教認知是很唯心主觀的,大家高興就好。
可是,為了提倡文言文,他說了這一段:「語言大約三十年一變,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書籍,除非專家,否則是莫辨雌雄。」
嗯,美國憲法,我還讀得來。兩百多年耶!(所以,我一定是超宇宙無敵英文專家了!)
這樣就夠了吧。
反正就是一隻井底之蛙,被井底蝌蚪當神在拜。那個井中乾坤大世界,和我是沒有交集的。
輕輕地,我用滑鼠將下載的「論語別裁」丟進了垃圾桶。
是的,我就這樣認識了南懷瑾。
————
有趣的發現:他在文中提到一個非常好玩的名詞,叫做「三四教授」,他說這個稱謂是用在近年來大家看不起的一些三民主義和四書五經的老師身上。(我覺得「五四三教授」會比較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