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槍的故事

機關槍的發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國家最早將它用在殖民統治上,效果非常卓越。從此,極少數的人可以在戰場上輕易地擊敗大量的敵人。

當時歐洲文明人士認為這個可以用於大規模殺戮的神兵利器,只適用於對付野蠻沒有文明的殖民地被統治者。進步與文明的歐洲國家想當然是不會將它用在進步與文明的歐洲人身上的。

結果,機關槍成了一次大戰歐洲戰場最重要的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量死傷與戰線的膠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歐洲國家還在用騎兵思想戰術進行以機關槍為主的戰役。

中國人最愛說血濃於水,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用中國人的歷史來做反證已經是陳腔濫調了,我們就用歐洲歷史當反証吧 — 歐洲人也曾經認為機關槍只是用來對付野蠻人的。(你看,我真的沒有歧視中國人呀。)

另外,我想到今天這個世界很多國家所擁有的神兵利器 — 原子彈。很慶幸這幾十年來,真的沒有國家敢再使用了。(是的,人類文明真的是有在進步。)

巴菲特.普立茲.慈濟

大家都知道 Warren Buffett 巴菲特是超級巨富。很多人知道他捐出百分之九十九的財產。可是,絕少人知道他拿過新聞界最崇高的 Pulitzer Prize 普利茲獎。

他得獎的報導就是關於慈善團體。從報稅資料,他發現收容問題男孩的慈善機構 Boys Town 男孩城的收入遠超過它所需要的支出,並進而累積了龐大的財富,而且還在到處募款。另一方面,被收容的孩子並沒有受到良好的對待。

Boys Town 的負責人是一位神父,但是並不清楚經營細節。很快地,Boys Town 停止募款並改善孩子的生活。

台灣的慈濟和這個有非常強烈的類似與對比。Boys Town 和慈濟都是從宗教起頭做善事,但是結果大不相同。美國的 Boys Town 檢討改進、不再呼風喚雨;台灣的慈濟理不直氣很壯,完全不檢討,繼續以宗教老鼠會的手段詐騙全台灣。

台灣真的是滋養妖尼妖僧的溫床。

故事:巴菲特.種族與宗教隔離

在不到四十歲時,Warren Buffett 巴菲特已經是奧馬哈 Omaha 當地有名望的投資商人。

當時,奧馬哈俱樂部為商業界最高級的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只收白人,連猶太人也不接受。巴菲特的一個猶太朋友對這種狀況非常不高興。

巴菲特於是找上這個俱樂部的董事會。董事會告訴他:「猶太人有他們自己的俱樂部,他們也不接受非猶太人。」

巴菲特於是跑去申請加入猶太人的高地鄉村俱樂部。經過一番努力,在1969年10月1日,巴菲特成為這個俱樂部的第一個非猶太人。

然後,巴菲特回去那個不接受猶太人的奧馬哈俱樂部,再次要求他們接受猶太人。奧馬哈俱樂部跟著也同意了。

基督教白人與猶太人的宗教和種族隔離傳統,就這樣被打破。

(後來,有人問巴菲特,為什麼他會加入猶太俱樂部?巴菲特解釋說,因為那裡的東西比較好吃。)

註:巴菲特是全美第二巨富,僅次於 Bill Gates。

故事:蘋果.Xerox.視窗

很多年以前,當蘋果公司還只有蘋果二號 Apple II 時,蘋果公司的一些員工去 Xerox 的實驗室參觀,看到了最新發明的電腦圖形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

Steve Jobs 大為驚歎,決定下一代的蘋果電腦要有這些讓使用者很容易用的圖形界面。

圖形界面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可以重疊的視窗。

蘋果公司的 Bill Atkinson 認為 Xerox 做得到,他一定也可以做得到。於是,他將記憶中 Xerox 實驗室的示範 demo 當成學習的對象,以拼命三郎的精神找到方法,做了出來。

事實上,Xerox 根本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示範給他們看。

結論:自我欺騙和拒絕現實(self-deceiving and self-denial) 有時比理性認知更有力量。

故事:賣糖水 或 改變世界

在蘋果公司還只是沒有多少人的時候,他們碰到經營上的困境。

公司裡面,儘是二十來歲的「小孩子」。他們需要成熟有經驗的「大人」來做真正的管理。

於是,Steve Jobs 找到百事可樂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長  John Sculley ,對他說:「你是要一輩子賣糖水,還是要改變世界。」

然後,John Sculley 成了蘋果公司的 CEO(總裁)。

巴菲特 .捐款

和女兒走路聊天,聊到我正在聽的 Warren Buffett (華倫 巴菲特)。

說到巴菲特決定要將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財富捐出來時,我有點為他的孩子感到抱歉。

然後,我算了一下:「Buffett 的小孩,『只』能繼承到大約七億美金。(相當於兩百多億台幣。)」

忽然之間,為自己感到很抱歉。

故事:你只是『人』

羅馬帝國在戰勝後,帝王、將軍、和軍隊會有盛大的遊行。

羅馬皇帝會將臉塗紅,穿上長袍、戴上桂冠,坐在馬車上,接受眾人的歡呼和喝采。

傳說中,在光榮勝利的慶典下,羅馬皇帝的後面會有一個奴隸,在他耳邊輕聲細語地重複同樣的話。

“Respica te, hominem te memento" (“Look behind you, remember you are only a man")

“Memento mori" (“Remember (that you are) mortal").

「不要忘記,你只是『人』。」(不是神,是會死的人 “mortal" )

言論自由

這件事發生在 2010 年的美國喬治亞州,這個女人叫 Amy Elizabeth Barnes。

Barnes 對警察說『幹』(Fuck the police!)、說『爛警察』(Cobb police suck.)、還比中指。

然後,她打算騎腳踏車離去。

警察聽到後,立刻跑上去把她逮捕。

代價多少呢?三百多萬台幣。

是的,很貴的,十萬美金,警察必須付她十萬美金

『侮辱公署』是言論自由,警察不可任意逮捕路人。

這個,就是言論自由,就是保護人民權利。

天才 . 領導人

Peter Drucker 說,一個組織的經營,不需要也不能依靠在天才型與魅力型的領導人之下。(接著,他講了一大串的管理學理念,就此跳過。)

最有趣的例子,當然就是蘋果公司了。

蘋果公司的前老闆 Steve Jobs 絕對是天才型的領導者,他的領導方式,超越了管理學所談的一般通例。蘋果公司的起死回生,就是這種天才型的領導人才辦得到。

Steve Jobs 死後,大家都在想說天才遠去,蘋果要走下坡了。結果,到現在為止,官僚型的  CEO Tim Cook 做的也很好,蘋果公司繼續稱霸。

Steve Jobs 的天才,完美地呈現在我前天看到的一個小故事上:

有ㄧ天,蘋果的工程師將他們做的 iPad 原型(prototype)給 Steve Jobs 看,Steve Jobs 拿在手上把玩一陣子。

工程師告訴 Steve Jobs 說 iPad 已經不可能再縮小了。

Steve Jobs 站起來,走到水族箱,將 iPad 丟到水族箱中。

『看到沒?水泡,有水泡。這代表裡面還有空間。再去把它弄得更小。』

– – – – – – – –
什麼是天才?這個就是天才。(我們其實也可以用領導與心理學的一些通則來分析這個故事:具體化、高期望、戲劇化(dramatization)、等等等等的。不過,這就扯太遠了。)

麥可喬丹 . 鬼扯蛋的故事

那年 他十三歲,父親給他一件舊衣服:「這件衣服能值多少錢? 」

「大概一美元」他回答

「能賣到二美元嗎? 要是你賣掉了,也算幫了我和妳媽媽」

他點了點頭:「我可以試一試 但不一定能賣掉」

他小心的把衣服洗乾淨,沒有熨斗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鋪在一塊平板上曬乾。

第二天,他帶著這件衣服來到人流密集的地鐵站,經過六個多小時的叫賣,他終於賣出了這件衣服,他緊緊的拿著二美元 ,一路奔回了家。

以後每天他都熱衷於從拉圾堆裡掏出舊衣服,打理好後去鬧市裡賣,如此過了十多天,父親又遞給他一件舊衣服:「你想想 這件衣服怎樣才能賣到二十美元? 」

「怎麼可能?它頂多值二美元。」

父親啟發他:「你為什麼不試一試?總會有辦法的」

終於,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請學畫畫的表哥在衣服上畫了一隻可愛的唐老鴨與一隻頑皮的米老鼠,他選擇在一個貴族子弟學校的門口叫賣。

不一會,一個開車接少爺放學的管家為他的小少爺買下了這件衣服,那個十來歲的孩子很高興,還給了他五美元的小費。25美元,這無疑一筆鉅款!相當於他父親一個月的工資。

回到家後,父親又遞給他一件舊衣服:「你能把他賣到200美元嗎?」父親的目光幽幽的閃著光

這一回,他沒有猶疑沉靜的接過衣服

二個月後,當紅電影<霹靂嬌娃>的女主角拉佛西來紐約做宣傳,記者招待會結束後,他推開身邊的保安,衝到拉佛西身邊舉著舊衣服請她簽名,拉佛西看到一個純真的孩子索取簽名,便痛快的簽上自己的名字,他激動的一陣歡呼:「拉佛西小姐親筆簽名的運動衫,售價200美元!」

經過現場競價,一名商人以1200美元的高價收購了這件運動衫,回到家裡 一家人都禁不住狂歡!

父親感動得淚水橫流:「沒想到你真的做到了!我的孩子! 你真的很棒!!」

這個晚上,父親與他抵足而眠

父親問:「孩子~從賣這三件衣服中 你明白了什麼?」

他感動的說:「只要肯動腦筋辦法總會有的」

父親點點頭又搖搖頭:「你說得不錯!但這不是我的初衷

我只是想告訴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舊衣服,都有辦法高貴起來,何況我們這些活生生的人呢?

我們只不過黑一點、窮一點,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霎那間,他心中升起了一輪燦爛的太陽,「連一件舊衣服都有辦法高貴,我又有什麼理由妄自菲薄呢?」

從此,他努力學習,接受嚴格刻苦的訓練,對未來充滿希望

二十年後,他的名字傳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他就是 — 昆蟲 ,區區在下我。

好啦,最後一句是胡謅的。故事的主角是 — 麥可喬丹。

這篇故事在網路廣為流傳,用來激勵人心。我在 email 收到過,在臉書上也看到過。

剛開始時想都不想就接受,超偉大的球員有一個超偉大的老爸和一個超偉大的童年,很合乎邏輯。

可是,我越想越不對,麥可喬丹大學時在北卡大學UNC-Chapel Hill打球,他在北卡長大,高中時在北卡汽車旅館打工,怎麼又會在紐約市賣衣服呢?

我查了一下維基百科全書,它很清楚地說麥可喬丹確實是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但是當麥可喬丹剛會站起來時 (a toddler),全家就搬到了北卡的一個城市 (Wilmington, NC)。

所以,就像是蔣介石看魚兒往上游、中華文化長達五千年、黃帝是我們的祖先一樣,是美麗感人又廣為流傳的鬼扯蛋。(我 google 了一下,有14,700 的原文照登)

感想 : 麥可喬丹不是政治人物,故事很容易辨正。它不像是中華文化或黃帝神話,就是有一堆王八蛋整天要拿這些來把人教育成蠢蛋,更有一群笨蛋被那些王八蛋洗腦後,堅決地捍衛這些鬼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