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 三腳貓 經濟學

林全寫過經濟學教科書,做過經濟學教授。可是,這個並不代表他真的會將經濟學用在實務上。(甚至於,我認為他是三腳貓的經濟學者。)

到目前為止,我看到的是一個在經濟學上近乎白癡的行政院長。

最近,他為了小英承諾的減少工時,要求資方增加雇用的員工數量,就算增加到破產也要做。

對於資方講這種話,除了裝可愛裝白痴,我還真看不出來是有什麼用。(經濟學上,有說資方願意做到倒閉的嗎?)

除非在政府無法干預的國際市場競爭,同一個法令會對所有的經營者產生同樣的限制。政府假如嚴格執行減少工時政策,所有的競爭者都會增加成本。接下去,價格抬高,市場回歸平衡,根本沒有倒不倒閉的問題。

這裏就舉個例子。假設政府規定所有運輸業者都必須給員工週休二日或一週一日,而且嚴格執行。接下來就是所有運輸業者的成本同步增加,然後大家都會抬高票價(或要求政府補貼)。這時,根本沒有一家公司會倒閉,或甚至於連減少獲利都不見得會發生。

反過來說,在今天的狀況之下,假設出現有良心的經營者,雖然他的公司可能有效率,但是依舊無法有效率到和壓榨勞工的公司競爭。結果,他只能退出市場或是被迫讓良心被狗吃掉。這樣的劣幣逐良幣,就是今天台灣的經濟現況。

林全一直擔心資方會增加成本,根本就是搞錯方向。他應該想的是如何引導資方以人性化的條件,公平地在台灣市場競爭,也公平地要求消費者付出應該負的價錢(或者政府要補貼也可以,補貼公共運輸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事)。

至於醫療產業,也更是如此。

資方不會從比較宏觀的經濟學來看事情,所以會不斷給林全壓力,這是很正常的。倒是林全號稱是經濟學者,無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政府施政可能造成的結果,就真的是令人很難理解。

所以,我這個毒舌派的,就是敢說林全根本就是三腳貓的經濟學者。

框框的理性

這幾天聽完兩個心理學課程:

兩者其實很類似,都是在分析經濟學上的「理性」,也就是人們自我的最高利益。從很多實驗來看,經濟學上的「理性」,往往是不理性的,理由則常常是愚蠢的天性。換言之,我們其實是活在扭曲後的理性框框中。

心理學聽到現在,感覺大慨是快飽和了,已經很少出現有觀念被改變的感覺。

有趣的內容:

  • 在奧運頒獎典禮上,銅牌選手往往比銀牌選手高興。為什麼呢?銀牌選手為了沒拿到金牌而沮喪,銅牌選手為了差點什麼都沒拿到而慶幸。
  • 科學應該是「可以經由觀察與實驗推翻的理論」。不能推翻的,應該就不是科學的領域。譬如說:宗教、ET、靈魂、美學。
  • 給錢鼓勵捐血,會將「利他」的動機打爛,結果是造成捐血人數大降。
  • 托兒中心用罰款來懲罰太晚領回小孩的父母,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很多父母繳錢以後不再有罪惡感。)
  • 得到和失去的感覺差異甚大。少得到一百元和失去一百元,人們對它們的感覺,在情緒的強弱上,截然不同。(也就是說,一般人不會考慮機會成本。)
  • 失去一百元的痛苦,遠遠地超越得到一百元的喜悅。(所以,公教年金改革,必然是苦鬥。)
  • 「沒魚蝦也還好」不一定是對的。那要看魚有多小、蝦有多大。公平和正義還是有價碼的。為了公平正義,玉石俱焚是會發生的。(連猴子都有這種行為。)
  • 團體合作時,眾人得利。不合作時,團體受害,個人會得利。當個人不合作時,眾人必須犧牲資源來懲罰不合作者,眾人的利益才得以維護。這個淺顯易懂的人類行為,在魚類世界也有被觀察到。

當然還有一大堆內容,重要的是它教人如何改善非理性的行為。假如我在十幾二十歲就知道這些,也許我現在就會很不一樣也說不定。

很好的兩門課程。(只可惜我已經學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