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開始聽「Why Economies Rise or Fall – 經濟體興衰的理由」。 授課的教授要大家不要用「主義」( -ism) 來思考問題。 這個,非常合我口味。
分類: 經濟
興衰.人口
中華帝國朝代興衰的理由,按照儒家以及臺灣教育體系提供的說法,就是政治是否清明、君主是否賢能。
很多賢明君主,老了之後都會「貪圖享受,疏於朝政」。於是,很快地,天怒人怨發生,國力大衰... (經驗、制度、手腕,似乎沒有多少效果。)
這種迪斯奈式的歷史觀,造就沒有思考能力的國民。
朝代與國家的興衰,變數非常多。除了政治操作之外,還有就是生產能力,尤其是土地的限制。
當國家處於盛世,人民多子多孫時,農業社會下的農民,每個人分配到的土地就越來學小。
然後怎樣呢,我就不用說了。(有沒有聽過大量老鼠集體跳海自殺的呢?)
人,最終還是動物,受限於天然資源。
怎麼逃避這個天然鐵律呢?
1. 避孕 2. 改善生產工具,尤其是農業 3. 犧牲自己或別人
現代化社會因為有了第一與第二項的工具,不再需要第三項。
關於第三項「犧牲自己或別人」,太平天國是犧牲自己,英國雅典的向外和美國的向西擴張是犧牲別人。
為什麼寫這個呢?因為前些日子聽了呂世浩講秦始皇,一直在想自己以前有多蠢。於是,在此為年少時的愚蠢而告白懺悔。
一個關於自由貿易的問題
自由貿易的精神是互通有無,大家都可以利用各自的長處,生產出其他國家無法、無效率、或不願意生產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
理論上,在國家總體層面,大家都得到利益。
可是,假如有個國家,不論天然資源、生產工具、人力分配,都無法生產有競爭力的產品,那要如何處理?(譬如說,想像有一個在撒哈拉沙漠的小國。)
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他們自給自足。一進入自由貿易體系,他們就是永遠地貧窮到底。
假如西方世界不捨他們的悲慘,捐輸物資來幫他們。這些物資,將他們生產和交易的機制打亂,生產者不再有誘因(無法和「免費」競爭),生產能力更快速惡化。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就算當殖民地都無法改變現實。
我只能想到的兩個極端的答案:1. 關閉國際貿易。2. 優勢國家開放到底,連國境都開放。
兩個答案都不切實際。所以,對我而言,又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郭台銘 .鱷魚返鄉
說郭台銘在台灣投資是因為愛台灣,我想相信的人很少。
那麼,郭台銘這幾年為什麼在台灣越來越活躍呢?
理由應該很簡單,在台灣比較好賺錢。
可是,台灣的經濟狀況明明就是非常低迷,大家都說賺不到錢呀。
可能的解釋有二:
狀況一:鴻海集團在中國的本業出現瓶頸或問題,只好回台灣努力吸血止渴。
狀況二:郭台銘發現他在台灣的政商關係良好,可以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也就是說,他對於自己官商勾結的能力很有信心。
當然,狀況一加狀況二是更好的解釋。
郭台銘在台灣的投資,簡單的說,就是將台灣的就業機會帶到中國之後,再回頭想吸乾台灣的血。「鱷魚返鄉」確實是當之無愧。
教改.流浪老師
教改被人詬病的一個理由是它造就出二十萬個流浪老師。
關於這個,我一直無法理解。
有教師資格卻找不到教職,為什麼會是問題呢?
中文(中國文學)系畢業的,有多少是「流浪作家」呢?哲學系畢業的,有多少人是「流浪思想家」呢?還有美術系、人類學系、戲劇系、舞蹈系、歷史系等等,為什麼不都是流浪XXX呢?
假如你是站在功利主義上,認為做了一些教育學分和實習訓練的投資就要一定要用在教育上,那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的投資報酬率那麼低,為什麼不先檢討呢?
可是,假如你像我,認為學習不一定要和工作直接掛鉤,學習如何教學不必然要去教書,那這些就不必然是大問題。
換句話說,教育課程的「浮濫」, 假如真的要檢討,也應該和其他那些對於找工作不是有直接助益的系一起檢討才對。
二十萬個流浪老師會存在的真實理由,根本和教改無關。它只是打破過去師範教育的壟斷制度,提供背景比較不一樣的人有當老師的機會罷了。在這個狀況下,有教師資格的人,需要改變觀念,不能再等著政府來養一輩子。整個社會不調整心態,整天鬼叫鬼叫說是教改的錯,一方面找不到解決的途徑,一方面害死這些正在流浪與即將要流浪的老師。
從經濟學來看,有教師資格的人,找不到教職又不願意放棄,理由很簡單,就是供需失調,就是這些人想不出有什麼工作會比繼續流浪等機會要來的好(其他工作不好找或很爛?沒有能力轉行?沒有想像力?不願意再重新努力?不想屈就其他行業?高估自己個人能力與社會關係?)。真正要檢討的是整個社會的工作機會與教學工作在待遇、數量、資格、與期望的落差。
教改的對錯早已經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大大小小有的沒有的,只要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就ㄧ定是教改的錯。流浪老師的問題,會是教改的錯,令人意外,也令人不意外。
Google 在中國
關於 goolge 和 gmail 被中國全面封鎖,大家的眼光都放在言論自由上,也就是把它當是單純的政治因素。
其實,它不是只有言論自由的問題,它還有經濟考慮。
這個,要和阿里巴巴的壯大一起來看。假如沒有全面性限制外國公司(包括臺灣公司)進入中國執行網路商業行為,阿里巴巴今天還只是小屁屁一個。
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因為簡單的自由開放。
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賺外國人金錢的自由開放政策 】以及【賺中國人金錢的築牆鎖國政策 】這兩個基礎之上的。
(很多人認為中國政府沒有禁絕「網路翻牆」,或是因為沒有能力,或是因為禁不勝禁。這種看法絕對是錯誤的。中國政府假如認真,只要找來一個像我這種還算懂些 internet 是如何運作的人,一天之內就可以把絕大部分的翻牆機制給擋掉。)
農地徵收 . 公共利益
農地徵收的問題,很多人說很多了,糧食自足啦、沒有需要啦、土地正義啦、土地炒作啦、等等等等的。
可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項完全沒有人談。
那就是財產權的問題。
我對於農地徵收的看法很簡單,那就是「照價徵收,真實補償」。
我說的「價」是市價,真正的市價,不是虛偽造假沒人相信的什麼「公告地價」。
另外,農地是農民的居住和生產工具,政府也應該對於遷移、失業、房租(一年?)的需要做出 100% 的補償。
政府徵收農地(或任何房屋土地)當然偶爾會有需要,也就是公眾利益大於(應該是遠大於)個人利益時。
既然公眾利益大於私人利益,那就由公眾把得來的利益第一順位地交給財產擁有者,然後公眾可以享受剩餘的利益。這麼天經地義的事,在臺灣好像完全沒有人想到一樣。
為什麼臺灣人覺得土地被徵收的人就只能算是倒楣呢?
朋友說那是教育和文化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整天被教育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只要那個「小我」不是我,那就可以了)
如果這種說法可以成立,最應該被徵收的,當然是郭台銘的財產。犧牲郭台銘一個「小我」,完成幾百億(或是千億)大我的公眾利益,那才是天經地義的事。
可是,我們沒有現代社會對於個人權利的認知,大家眼睜睜地看著農民土地被打折又打折地徵收,只覺得「算他倒楣」。
假如臺灣文化環境是現代式的、是重視每一個個人權力的,農地徵收的問題根本不會發生,因為政府只要一做怪,整個社會都會把它翻掉。
為什麼國民黨政府要求人民讀論語四書和古文,而不是西方現代文明呢?因為這樣的人民才會愚蠢,才好管理。
從農地徵收的事件來看,臺灣社會的人民也確實夠愚蠢,才會讓這種只應發生在古代的事情一再地發生。
算術時間 : 由 ECFA 解馬英九的六三三
馬政府最近又再開放中國「商務人士」來臺工作,
營業額達一億的,年邀請上限為四百人次。
我們假設中國的「商務人士」每個人的薪資少於臺灣的平均薪資(4萬690元) 25%。一個一億的企業一年雇用這些人,可以省 :
400 (人次 ) x 40,690.00 元(月薪) x 25% (減薪比例) x 12 (月)
= 48,828,000 元。
簡單地說,一間營業額達一億的公司,假如有四百名員工,全部改用中國勞工的話,每年可以節省成本近五千萬,幾乎佔營業額的一半!(是營業額,不是利潤或成本)
一般營業額一億的公司,不太可能雇用四百名員工,因為就算是每人月薪是超低的兩萬二,人事成本就是 400 x 22,000 x 12 = 105,600,000 超過了營業額的一億。可是,公司追求最高利潤,它可以「轉包」,將名額用滿,自己用不到的,可以當派遣工「租」給其他公司或個人。
假設我是企業主,我一定把台灣員工全部開除,全數雇用中國商務人士,這樣子,我的成本立刻減低一半。
當其他公司利用這個機會時,就算我不想做,在企業的生死競爭之下,除非是把公司關掉,我根本別無選擇。
另外,馬政府一再地說這些都是「高階經理人士」就更可笑了。白痴才會相信一個營業額一億的公司每年需要四百名高階經理人士吧!
馬政府又說這些人只是「來台從事短期商務活動」。可是,一次申請一年,得延長三年,這種「短期」還真是長呀。
什麼是「商務人士」呢?講穿了,店員、服務員、護士、外務員、工程師、研發人員、補習班老師、工友、水電工、廚師、以及會計部門人事部門行政部門員工等等,除了公務員和需要特殊執照的,幾乎每一項都可以適用和「偷用」。
我以前看 ECFA 時,想到的犧牲者是製造業的勞工和農民。可是,和這個比起來,ECFA 中的農產品和工業產品開放進口, 根本就是小議題。
馬政權的理想一旦實現,絕大部份的台灣人只有兩個選擇 — 失業或減薪(我估計減薪至少 30%才會有競爭力)。
我想,馬英九的「六三三」應該是失業率高於百分之十三,減薪超過百分之三十,GNP 減少百分之六。
他真的馬上要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