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 . 臺文 . 語言 . 文字 (二)

く接自漢文 . 臺文 . 語言 . 文字 (一)

漢字最大的問題是學習不易,使用不方便。

在中華文明圈中,每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小時候都必然是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在抄寫和辯識生字上面。

至於要花多少時間學漢字呢?

確實數字我也不知道。不過,我還記得小時候惟一的功課就是寫一行一行的生字,抄一句一句的參考書例句和一課又一課的課文。對於學習者而言,這些字,少有邏輯和道理可言,死 K 死背是惟一的法門。

這種長時間、高代價的學習,在沒有多少閒置人力的農業社會,一般人根本付擔不起,也難怪中華帝國一向都是文盲佔了人口的絕對多數。而有機會學習識字的,往往都是上層階層。即便經過五四運動中白話文的推廣,中國的文盲到了 1949 年,仍舊高達 80%。

就因為文盲問題過於嚴重,中國從北洋政府時代就有官員和一些語言文字學者開始推行簡體字,那時的結果都是無疾而終。

為什麼會失敗呢?

因為文字有它的「慣性」。已經會的人不希望有變化(更不想要學新的簡化字),本來就不會的人也無法瞭解傳統字與簡化字間到底困難性有多大的差別。

不過,中國政府在一再的試驗之後,終於以政治力完成了簡化漢字的目標。(中國的絕大部份知識份子在中國﹝大有為大一統的政府﹞統治之下,從高貴的「君子之德風」變成臭老九,基本上是不能不敢也不會哭夭的。)

可是,這個簡化字,和拉丁語系的文字相比,還是困難得一塌糊塗。

差別有多大呢?我們就再一次到歷史尋找例子吧。

和我們最貼近的例子應該就是原住民的新港文,我們就拿它當第一個例子。

新港文是荷蘭駐台宣教士為了傳教,自己學習當地語言,再利用羅馬字編出的西拉雅原住民族的文字。

它的出世、成長、死亡,在時間序列是這樣子 :

1636年,荷蘭人在新港社開辦了第一所學校,這個學校以新港語做為學校的教學語言。

1662年,荷蘭人離開臺灣。

1813年,被挖掘出來年代最晚的新港文書,完成於此時。

從荷蘭人發明並推廣這個文字到荷蘭人離開臺灣,只有短短的 26 年,但是這個文字卻接下去活了至少兩百五十年。

我們回過頭去想像另一種可能性。假如中國人良心發現,決定幫助他們的弱小民族發展文字 ,又拒絕使用字母系統,那要花多少年來創造文字、多少年來推廣文字,才有可能有這種成績呢?﹝中國人良心發現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不過,為了討論的方便,我們還是做這種不可能的假設 ﹞

新港文的例子其實還不是最精彩的例子。

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例子發生在地球的另一端,在美洲大陸。 一個百分之百的文盲,創造了文字。

下一篇 : 漢文 . 臺文 . 語言 . 文字 (三)

在〈漢文 . 臺文 . 語言 . 文字 (二)〉中有 10 則留言

  1. 版主大大的文章於我心有戚戚焉,
    非常期待這個系列的文章.

    漢字漢文挾兩三千年累積的傳統力量,
    試圖撼動乃至革除之者,
    面對保守勢力之頑強反抗,
    若無如大大般深刻縝密論述, 還真難辦.

    此外,
    在下有一些意見,
    欲提供大大參考.
    1. 其實, 漢字漢文情結, 不只在中華帝國文化圈有這個問題,
    在同屬漢字文化圈, 或儒教文化圈的日本跟韓國, 也有相同問題.
    在明治維新時, 其實也有一些知識分子主張將日文全盤羅馬字化,
    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 最後這個主張還是無疾而終.
    2. 另外, 在韓國, 基於民族自尊心, 朴正熙時代全面廢除漢字,
    但後來為了處理同音異義的漢字詞彙問題, 而採取夾註漢字的方式,
    使得漢字又在韓文中借屍還魂了.
    此外, 在一些保守的知識份子心中, 漢字漢文仍有相當高的文化神聖性,
    主張全盤正式恢復使用漢字者, 所在多有.

  2. 在中國土地上出現過的國家,如西夏,大遼,大金,都曾有過自己的文字。越南也曾出現字南的文字。都是受漢字刺激發展出的文字。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現在也有發展文字,但是仍受限於方塊外形。漢語系中湘語曾發展出菱形的拼音文,但只流傳於女性。蒙古文也經歷傳統巴思巴文字,俄羅斯字母,羅馬字母的改變。越南也改成羅馬字母。台文的問題,即使採用漢字,學習意願與成效會增加嗎?也許從這個角度切入,可以提供系統選擇的參考。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