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框的理性

這幾天聽完兩個心理學課程:

兩者其實很類似,都是在分析經濟學上的「理性」,也就是人們自我的最高利益。從很多實驗來看,經濟學上的「理性」,往往是不理性的,理由則常常是愚蠢的天性。換言之,我們其實是活在扭曲後的理性框框中。

心理學聽到現在,感覺大慨是快飽和了,已經很少出現有觀念被改變的感覺。

有趣的內容:

  • 在奧運頒獎典禮上,銅牌選手往往比銀牌選手高興。為什麼呢?銀牌選手為了沒拿到金牌而沮喪,銅牌選手為了差點什麼都沒拿到而慶幸。
  • 科學應該是「可以經由觀察與實驗推翻的理論」。不能推翻的,應該就不是科學的領域。譬如說:宗教、ET、靈魂、美學。
  • 給錢鼓勵捐血,會將「利他」的動機打爛,結果是造成捐血人數大降。
  • 托兒中心用罰款來懲罰太晚領回小孩的父母,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很多父母繳錢以後不再有罪惡感。)
  • 得到和失去的感覺差異甚大。少得到一百元和失去一百元,人們對它們的感覺,在情緒的強弱上,截然不同。(也就是說,一般人不會考慮機會成本。)
  • 失去一百元的痛苦,遠遠地超越得到一百元的喜悅。(所以,公教年金改革,必然是苦鬥。)
  • 「沒魚蝦也還好」不一定是對的。那要看魚有多小、蝦有多大。公平和正義還是有價碼的。為了公平正義,玉石俱焚是會發生的。(連猴子都有這種行為。)
  • 團體合作時,眾人得利。不合作時,團體受害,個人會得利。當個人不合作時,眾人必須犧牲資源來懲罰不合作者,眾人的利益才得以維護。這個淺顯易懂的人類行為,在魚類世界也有被觀察到。

當然還有一大堆內容,重要的是它教人如何改善非理性的行為。假如我在十幾二十歲就知道這些,也許我現在就會很不一樣也說不定。

很好的兩門課程。(只可惜我已經學很多了。)

超有信心的國民

這幾天在聽大學課程「Your Deceptive Mind: A Scientific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 如何打敗你那欺騙你的心靈。

授課教授說人往往對自己過於有信心,也因此容易自我欺騙。不過,這個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對信心也有很大的影響。譬如說,有人找中國人、日本人和美國人來作實驗。實驗結果發現這幾個國家的國民對自己的信心有相當的差異。

美國乃世界第一強國,想當然美國人對自己應該是最有信心。這個用膝蓋想就知道了,不是嗎?

錯了,是中國人對自己超有信心的。

所以,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很多中國人煮菜的程度,明明就只是從難吃到普普通通而已,卻可以一直說自己很會煮菜。

至於其他的觀察,我就不要製造太多口業了。

感想:我們如何學習、記憶與ㄧ生

這幾天聽了 The Great Courses 的 How We Learn (我們如何學習)。這個課程從嬰兒談到老人,從動機談到性格,從記憶談到理解,從觀念談到實驗,非常有趣。不過,它不是教學手冊。雖然有提到教學和實用,但是都大而化之地帶過去。另一方面,對我而言,美中不足的是我已經對發展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有所涉獵,有些內容是在重複。

聽完後,覺得自己可以當第一流超級棒的老師。(這個就是學習實用理論時的膨脹心理。就像讀三民主義就搞懂民主政治,上一堂管理學的課就可以當總經理,讀 Steve Jobs 的傳記就可以取而代之。人,其實是很容易蠢蠢地滿足地當井底之蛙的。是的,這些都是我的經驗,我夠蠢了吧?)

有趣(而且我還記得)的內容:

  • 用獎品當獎勵會摧毀學習的興趣,用口頭獎勵則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 口頭獎勵還是要小心,不要帶威脅或要求。譬如說,「你做的很好!」可以。「你做的很好!有達到要求。」就不可以。
  • 只有在自己覺得有成就時(譬如說,比別人好。),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地維持下去。
  • 智商不是固定的,它會隨環境和時間改變。從老鼠的實驗,我們發現老鼠的聰明或平庸,環境的因素遠超過基因。
  • 個人化(聲音、文字、圖像)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習結果而言,沒有差別。
  • 圖像絕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
  • 睡眠不是完全休息,大腦會重新整理白天經歷的事物(與學習)。
  • 靜坐對學習有幫助。
  • 過了青春期,記憶能力就開始衰退。(所以,我覺得大學時光很長很長,現在的日子則一下子就溜走,算是正常的了。)
  • 就算是老年人的記憶,仍然可以使用技巧來改善,。但是,用同樣的技巧,小孩子還是絕對勝過老年人。
  • 人類的幼兒會自願地幫助其他人,猩猩則沒有這種行為。(是的,人類的心地真的不比其他動物差。)
  • 語言的學習,在嬰兒時,所有人類語言的聲音都可以辨識。然後,這種能力漸漸地流失。
  • 語言的學習是從辨識聲音的基本單元 ( phoneme) 開始。(日語和中文的聲音比較少,所以,學日語和中文,相對簡單。)
  • 重複測驗檢討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更前一段時間,我聽完 Memory and the Human Lifespan (記憶與人的一生),學到很多記憶的方式與技巧。然後覺得自己原來不是真的天生沒救的記憶力不好,而是沒有方法。

依樣畫葫蘆,用這些方法加上一些發明,我就開始用技巧來記東西和學日文。

短短一段時間的結果:

  • 記日文字彙的能力真的大有進步。
  • Major System 來記數字,效果不大,因為沒有很多數字需要記,找詞彙也找得很辛苦。
  • 用來記英文單字還算有效。
  • 用來記一串名詞,超有效的。  (譬如,生物學的界門綱目科屬種:kingdom, phylum,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可以用另一個句子來記: Kings play chess or family games seriously。)
  • 日常用品的記憶,我想到的方式是和十二生肖結合。可是,還沒有真的使用過。
  • 有靜坐,每天將近三十分鐘。影響如何,無法得知。
  • 練習記人名,找了大約一百個電影明星來記。(終於可以和 my lovely wife 家中女王談明星的八卦了!)
  • 記骨頭記了一堆 — frontal, parietal, temporal, occipital, vomer, maxilla, mandible, lacrimal, zygomatic, sphenoid, … 超沒用,超無聊的。

亞斯伯格.自閉症

最近看到專業醫師高調(又愚蠢)地告訴大家說亞斯伯格症候群不是自閉症。我在想,台灣社會怎麼連這種很容易找到資料的醫學定義都搞不清楚,到底是蠢到什麼程度了。

連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都會出現這種莫名其妙的句子:「亞斯柏格症兒童有很多特徵和自閉症兒童雷同,唯一不同的是,亞斯柏格症兒童並沒有明顯的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

隨便查一下,維基百科關於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第一句是這樣:Asperger syndrome (AS), …, is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 . .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ㄧ種自閉症候群 ...

邏輯上可以很簡單的類比:很胖的豬還是豬,他只是很胖而已。(我沒有在說連勝文,真的。)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自閉症候群的一種。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自閉症候群的一種。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自閉症候群的一種。

因為很不爽所以說三次。

精神分裂.社會文化

精神分裂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很困難的疾病。患者從幻聽與幻覺得到的訊息,常常是敵意的。患者往往覺得有人要害他或殺他。因為如此,他們也會因為恐慌而攻擊其他人。到現在為止,精神分裂還是沒有很好的處理方式,自殺有時是唯一的解脫和出路。

電影 A Beautiful Mind 所描述的諾貝爾獎得主 John Forbes Nash, Jr. 的經歷,其中一個主軸就是一個精神分裂患者的病例。( John Nash的兒子也有精神分裂,而且比他還嚴重。)

因此,我一直認為,精神分裂是一個悲劇宿命的疾病。

最近的一個心理學研究,讓我對這個看法有一些改變。在加納和印度,精神分裂者聽到的聲音不像臺灣或西方社會。在這些社會,他們相信神鬼靈魂和人們同時存在,而且可以和睦相處。他們聽到的聲音,往往是家中過世親人的碎碎念,或是友善的其他第三者。

換句話說,當我們認為不該有幻聽而對幻聽有敵意時,聽到的聲音就會是有敵意的。但是,假如我們認為這些聲音很正常,那麼這些聲音就可以很友善。

所以,像我這種信奉理性啓蒙思想的人也不得不接受一個結論:迷信可以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