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卡的決策

值得花時間做的決策,結果都不會是一面倒的好或一面倒的壞。決策者的工作就是檢視各種選擇,將所有可能好的壞的結果都想清楚,再去做一個決定。

然後,就要像下棋一樣,設想接下去可能出現的局面,預先規劃如何去處理,處理後會有什麼結果,又要如何去處理接下去的結果。下棋要想好幾步,決策也是如此。

( 以上是簡化的說法。在檢視執行步驟以後,還要回頭看看當初的決策是否估算錯誤。不過,這個部落也不是管理決策教學網,大概知道就好了。)

關於這個應該是常識的原則,我們可以拿來檢驗最近悠遊卡公司在發行波多野結衣悠遊卡的過程。他們處理的過程,就是這個原則的反例。

他們不知道這是會有爭議的嗎?  有沒有預先排練遇到爭議要如何處理呢?

看這些人手忙腳亂,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水準。

有人說,出香蕉只能請到猴子。

不知道柯P是用了多少香蕉,從那一個動物園把他們請來的呢?

慈濟老鼠會

從商界經營的角度來看,慈濟走的是直銷老鼠會的路線。捐XXX可以當師姐、捐XXX可以當榮譽董事、用親朋好友的關係去拉人捐款、(為善)要儘全力讓人知道相信和感動 ...

從宗教經營的角度來看,直銷公司走的是宗教團體的路線。(相信的)我們與(不相信的)他們之敵我區隔、相信再相信、(只要有奉獻)你(以及所有人)可以得救、信XXX成巨富 ...

所以,我們都對慈濟誤會了。慈濟功德會和老鼠會,其實沒什麼兩樣。就統稱為慈濟老鼠會吧。

註:節錄一段報導:

只要有捐款就是慈濟會員,但要成為真正的志工,第一年必須找25個家庭捐功德款,加入慈濟會員,才能開始見習,再過一段時間才能進階接受培訓,還要嚴守十戒,經過授證,女生作委員,男生叫慈誠。

感想:上鉤,如何做出慣性的產品(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

這兩天聽完『上鉤,如何做出慣性的產品』(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

– – – – – – – – – – – –

摘要

B = MAT

  • B : Behavior 行為
  • M : Motivation 動機
  • A : Action 動作
  • T : Trigger 引信(內在、外在)

方法:

  • Trigger 引信(內在、外在)
  • Action 動作 (盡可能容易)
  • Variable Rewards 非固定的收獲
  • Investment 顧客投資

– – – – – – – – – – – –

感想:

  • 對於心理學研究知道還蠻多的我,這本書的內容沒什麼新奇的,好像就是常識。其他行銷的書籍也有談到,不過是用另一個角度,叫做『忠實顧客』或 repetitive customers。
  • 上鉤的顧客,應該用 5%當標準。

感想:協商談判的藝術(The Art of Negotiating the Best Deal)

The Great Courses 『協商談判的藝術』( The Art of Negotiating the Best Deal )的 24 堂課課程包括了各式各樣的協商與談判,它甚至於連夫妻父母小孩的關係處理都包含進去了。

授課者是 Seth Freeman 教授,講得很生動、很有趣。就我來說,它基本上是承續我讀過 Getting to Say Yes 所說的,再加上很多的角度來談。每一個講法都有故事,聽起來還滿有道理的。

美中不足的是它全部的內容都是用公平、暸解、想像為基礎。關於不公平和欺騙形態的談判,它只教你如何預防,卻沒有教你如何去做。對於道德感很差的人,像是我,沒有學到如何在零和遊戲中完全占儘便宜,真的是意猶未盡呀。

要做到儘可能完美,就是要練習再加上一步一步的準備。

準備的大綱是:I FORESAW IT: A Way to Improve Your Preparations for Negotiating

I:Interests — 利益 ( 不要在乎立場)

F:Factual Research — 事實狀況的調查與瞭解

O:Options — 可交換的選擇

R:Reactions and Responses — 可能的反應

E:Empathy and Ethics — 感同身受與道德

S:Setting and Scheduling — 環境和時程

A:Alternatives to Agreement — 協商失敗的結果是什麼

W:Who — 談判的直接和間接對象是誰

I:Independent Criteria — 客觀的標準

T:Topics, Targets, and Tradeoffs — 設定主題、目標、與權衡

還有,找人做真實的模擬,要談判的人兩邊都要模擬,模擬的可能情境要各式各樣,包括欺騙、恐嚇、咆哮等等。

感想:創業者的工具箱(The Entrepreneur’s Toolkit)

剛聽完 The Great Courses 的「創業者的工具箱」(The Entrepreneur’s Toolkit)。演講者是Ball State University 教創業課程的Michael G. Goldsby 教授。

我對這門課的評價分兩個部分。假如你想創業,卻不知從何開始,這是很好的課程。(台灣的大學,應該要多開這種課程。)

至於我,以前就在本地上過類似的課,也一直在注意這些資訊,更是動手過,所以倒是沒學到東西。

唯一的感想:多讀創業者的傳記。

有趣的資訊:

  • 二次大戰美國嬰兒潮的創業者,很多要退休了,可以買下他們的公司。
  • 創業者分四種:藝術家(Steve Jobs)、科學家(Elon Musk)、經營者(Andrew Carnegie)、傳福音者。

從 Steve Jobs 學到的十二個教訓

  1. 專家是沒有用的。
  2. 顧客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
  3. 最大的挑戰造就出最好的產品。
  4. 設計很重要。
  5. 大的圖片,大的字體。
  6. 跳躍的曲線,而不是比原來更好。
  7. 「可以用」和「不可以用」有絕對的關鍵性。
  8. 「價值」和「價格」不相同。
  9. ㄧ流的員工請來的是ㄧ流的員工。
  10. 真正的CEO自己展示產品。
  11. 真正的創業者完成可用的產品。
  12. 有些東西需要相信才會出現。

_______________

http://www.inc.com/justin-bariso/12-pivotal-business-lessons-steve-jobs-taught-guy-kawasaki.html?cid=sf01002

1. Experts are useless.

2. Customers cannot tell you what they need.

3. Biggest challenges beget the best work.

4. Design counts.

5. Big graphics. Big font.

6. Jump curves, not better sameness.

7. “Work" or “Doesn’t Work" is all that matters.

8. “Value" is different from “price".

9. A players hire A players.

10. Real CEOs demo.

11. Real entrepreneurs ship.

12. Some things need to be believed to be seen.

讀後感:免費 (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在 audible.com 看到「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免費:極端價錢的未來)。前些日子就聽過這本書,再加上它是免費的,就把它下載來聽。(是的,我是超小氣的。)另外,它的電子書版本也是可以免費下載的。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是在說商品的價錢是免費時的好處。這種說法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像是作者甚至於認為軟體與音樂盜版都不是壞事(或完全無可奈何),根本就是站不住腳的。

這本書的好處是它蠻仔細地談「免費」(以及遠低於成本價格)的商業模式,可以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方向。(電視收音機模式、免費樣品模式、facebook 模式、免費手機模式、刮鬍刀模式、免費低階品模式 . . . )

有趣的資訊:

  •  『很便宜』和『免費』,對於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是有相當大距離的。
  •  雜誌價格一般都是遠低於成本的,必須靠廣告才能維持。既然遠低於成本,很多雜誌在收支效益上是可以免費的,價格只是用來篩選出真的有用心和在乎的顧客。

天才 . 領導人

Peter Drucker 說,一個組織的經營,不需要也不能依靠在天才型與魅力型的領導人之下。(接著,他講了一大串的管理學理念,就此跳過。)

最有趣的例子,當然就是蘋果公司了。

蘋果公司的前老闆 Steve Jobs 絕對是天才型的領導者,他的領導方式,超越了管理學所談的一般通例。蘋果公司的起死回生,就是這種天才型的領導人才辦得到。

Steve Jobs 死後,大家都在想說天才遠去,蘋果要走下坡了。結果,到現在為止,官僚型的  CEO Tim Cook 做的也很好,蘋果公司繼續稱霸。

Steve Jobs 的天才,完美地呈現在我前天看到的一個小故事上:

有ㄧ天,蘋果的工程師將他們做的 iPad 原型(prototype)給 Steve Jobs 看,Steve Jobs 拿在手上把玩一陣子。

工程師告訴 Steve Jobs 說 iPad 已經不可能再縮小了。

Steve Jobs 站起來,走到水族箱,將 iPad 丟到水族箱中。

『看到沒?水泡,有水泡。這代表裡面還有空間。再去把它弄得更小。』

– – – – – – – –
什麼是天才?這個就是天才。(我們其實也可以用領導與心理學的一些通則來分析這個故事:具體化、高期望、戲劇化(dramatization)、等等等等的。不過,這就扯太遠了。)

管理學大師

聽完 Peter Drucker 的 Management,二十個小時。

連勝文號神豬先生上八個小時的課就被說是財經專家。

我前些日子聽完「在杜拉克腦袋裏」 “Inside Drucker’s Brain“,自然是管理學專家了。

現在聽完 Management ,幹,我一定已經從管理學專家晉級成為管理學大師了。

遇見管理學祖師

久聞管理學泰斗與祖師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 大名,前些日子 audible.com 在買一送一推銷有聲書籍,一向小氣的我就高興地順勢買了「在杜拉克腦袋裏」 “Inside Drucker’s Brain“,並將它聽完。

對我而言,他說的管理原則大概已經是常識。不過,原則是死的,其中有很多可以用 Steve Jobs 的經營模式來反駁掉 。

真正有趣的是歷史,他如何看歷史,以及他自己經歷的歷史。

譬如說,他認為魅力 (charisma) 不是領導人最重要的特質。領導人要做的,第一就是要能夠「聆聽」 ( 英文是 “listen", 中文的「聆聽」有上對下的意味,其實並不恰當)。

近代最有魅力的政治領導人,Peter Drucker 認為是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 結果,他們都不是好東西。)

他親身和納粹的交手與觀察,更是有價值的故事。(所以,最有價值的,應該就是「後記」Epi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