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無白丁?

台灣的國文課,有一篇「陋室銘」,其中有一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意境和文字應用,功力絕佳,大家讀得津津有味。

這段話,很清楚的是不折不扣的階級歧視。可是,台灣的國文老師會說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嗎?階級區隔與歧視,明明白白就在眼前,全面污染台灣的學生。大家習慣了,不在乎了,內化了,也看不到了。

中華文化充滿毒素,國文課本是強迫餵毒的工具,國文老師是沒有思考能力中毒最深的訓練有素的狗。這就是台灣國文教育的現況。

[註] 因為看到一位保全人員的名字叫「鴻儒」,所以想到這段話。

孩子的教育

我:「妳老爸是個人主義者(indivisualism),不會因為妳讀好學校而感到驕傲。這個妳知道吧?」
女兒:「嗯。」

我:「不過,我還是要感謝妳可以申請到很好的學校。」
女兒:「Oh.」

我:「因為妳,只要有人很得意地講說要如何教育孩子,我都可以說那些都是狗屎(bullshit)。」

= = = = = = = = = =

鄰居有一個孩子最近拿到哈佛的聘書,要去當教授。
我想到一件很久以前的往事。那件事情發生之後,我就盡可能不和他們往來。

因為那個孩子小時候就表現非常優秀,我就跑去問他媽媽有什麼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教育的。
她回答說,不要和她家的孩子比。

我就這樣記恨記到現在,可見我心胸有多麼狹窄。
更何況,她說的還是真的!

= = = = = = = = = =

我在思考教育政策時,都會同時思考三種人 — 很聰明的、普通的、辛苦學習的。
結果是聽到有人在談教育的萬靈丹時,我都會說 bullshit!「狗屎啦。」

感想:我們如何學習、記憶與ㄧ生

這幾天聽了 The Great Courses 的 How We Learn (我們如何學習)。這個課程從嬰兒談到老人,從動機談到性格,從記憶談到理解,從觀念談到實驗,非常有趣。不過,它不是教學手冊。雖然有提到教學和實用,但是都大而化之地帶過去。另一方面,對我而言,美中不足的是我已經對發展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有所涉獵,有些內容是在重複。

聽完後,覺得自己可以當第一流超級棒的老師。(這個就是學習實用理論時的膨脹心理。就像讀三民主義就搞懂民主政治,上一堂管理學的課就可以當總經理,讀 Steve Jobs 的傳記就可以取而代之。人,其實是很容易蠢蠢地滿足地當井底之蛙的。是的,這些都是我的經驗,我夠蠢了吧?)

有趣(而且我還記得)的內容:

  • 用獎品當獎勵會摧毀學習的興趣,用口頭獎勵則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 口頭獎勵還是要小心,不要帶威脅或要求。譬如說,「你做的很好!」可以。「你做的很好!有達到要求。」就不可以。
  • 只有在自己覺得有成就時(譬如說,比別人好。),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地維持下去。
  • 智商不是固定的,它會隨環境和時間改變。從老鼠的實驗,我們發現老鼠的聰明或平庸,環境的因素遠超過基因。
  • 個人化(聲音、文字、圖像)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習結果而言,沒有差別。
  • 圖像絕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
  • 睡眠不是完全休息,大腦會重新整理白天經歷的事物(與學習)。
  • 靜坐對學習有幫助。
  • 過了青春期,記憶能力就開始衰退。(所以,我覺得大學時光很長很長,現在的日子則一下子就溜走,算是正常的了。)
  • 就算是老年人的記憶,仍然可以使用技巧來改善,。但是,用同樣的技巧,小孩子還是絕對勝過老年人。
  • 人類的幼兒會自願地幫助其他人,猩猩則沒有這種行為。(是的,人類的心地真的不比其他動物差。)
  • 語言的學習,在嬰兒時,所有人類語言的聲音都可以辨識。然後,這種能力漸漸地流失。
  • 語言的學習是從辨識聲音的基本單元 ( phoneme) 開始。(日語和中文的聲音比較少,所以,學日語和中文,相對簡單。)
  • 重複測驗檢討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更前一段時間,我聽完 Memory and the Human Lifespan (記憶與人的一生),學到很多記憶的方式與技巧。然後覺得自己原來不是真的天生沒救的記憶力不好,而是沒有方法。

依樣畫葫蘆,用這些方法加上一些發明,我就開始用技巧來記東西和學日文。

短短一段時間的結果:

  • 記日文字彙的能力真的大有進步。
  • Major System 來記數字,效果不大,因為沒有很多數字需要記,找詞彙也找得很辛苦。
  • 用來記英文單字還算有效。
  • 用來記一串名詞,超有效的。  (譬如,生物學的界門綱目科屬種:kingdom, phylum,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可以用另一個句子來記: Kings play chess or family games seriously。)
  • 日常用品的記憶,我想到的方式是和十二生肖結合。可是,還沒有真的使用過。
  • 有靜坐,每天將近三十分鐘。影響如何,無法得知。
  • 練習記人名,找了大約一百個電影明星來記。(終於可以和 my lovely wife 家中女王談明星的八卦了!)
  • 記骨頭記了一堆 — frontal, parietal, temporal, occipital, vomer, maxilla, mandible, lacrimal, zygomatic, sphenoid, … 超沒用,超無聊的。

思考、作文

台灣的教育使得大多數人沒有思考能力,國文教育絕對是元凶之一。

國文課要求學生寫論說文,但是它要求的就是套公式。

正常的人寫論說文,目的是要說服,或是解釋看法給和自己不盡相同的人,或是提供資訊給缺乏資訊的人。可是,台灣的作文訓練,完全不是這一回事。

台灣國文課論說文寫作的標準是什麼呢?它不是「論」,你的看法和國文老師不一樣,一定沒有好下場。它也不是「說」,國文老師根本不想聽這些黃毛小子在說什麼。換句話說,國文課的論說文寫作,是要學生當國文老師肚子裏的蛔蟲,寫他們喜歡的,說他們高興的。它的功能和古代八股文類似,要培養沒有思考能力的應聲蟲。

這種系統培育出來孩子,還想要求他們有思辨能力,那是我們自己腦袋長了蛀蟲。

假如我是國文老師,我要如何改變這種情況來訓練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呢?

我想了很久,想到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歷年來高中大學聯考論說文的題目搜集起來,拿給學生練習。

不過,我要他們反過來寫,說明為什麼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譬如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老掉牙的題目,學生要能說明歷史上多的是「生於安樂」(連神豬的一家子?),而更多的是「死於憂患」(一次世界大戰)的例子。換句話說,所有的原則都要能思考反面的論點,然後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思考和結論。

這種思考方式,是希臘蘇格拉底的思考訓練。學生接受這種訓練之後,他們的思考能力一定會有跳躍式的進步。

不過,他們到聯考的作文成績,應該都會抱個大鴨蛋。

至於這個作文老師,當然是比照蘇格拉底在希臘的下場,被家長搞到從教育界蒸發。

呂世浩.秦始皇

這兩三年來,我著迷於聆聽(英文)大學課程,尤其是西方歷史。算起來,我應該是有聽了幾百個小時。

前些日子,我在網路上聽了臺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教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 —— 秦始皇】。

這個大概是網路上找得到,最有名的大學歷史課程。拿它和歐美教授所教的內容與方法相比,我的感想如下:

  1. 呂世浩的口才很不錯。
  2. 呂世浩對於史事的真偽,在判斷上很有問題。譬如說,歷史人物的對話,明明只有當事人可能知道,卻描述得栩栩如生,一點都不懷疑,還仔細推敲解釋演繹了一大串。這個,比較像在說書,不像在講歷史。
  3. 用了一大堆「因為」、「所以」來描述歷史。這種教法,確實是很方便描述歷史(又可以顯示自己的先知眼光)。西方的歷史教授,則是反過來一再地叫大家小心這種讀歷史的方式。就我的記憶,他們用警告或嘲弄的方式說過:
    1. 「歷史學家是最偉大的先知,因為他們的預言永遠是對的。」(因為發生在過去。)Historians are the greatest prophets because what they predicts always happen.
    2. 「回頭看過去,永遠是精準無比。」(Hindsight is always 20/20.)。
    3. 「歷史不可以倒過來念。」不要隨便用現在的經驗去解釋過去發生的事。( Do not read history backward. )
    4. 「歷史充滿意外。」(History is full of surprises.)。
    5. 以上這些,都是叫學生不要隨便用「因為」「所以」來解釋歷史。
  4. 呂世浩教學內容夾帶強烈的儒教思想與歷史觀。這個,和我所聽到的西方歷史格格不入。他似乎很缺乏西方近代思想的思考能力。譬如說,他套用孟子的「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在漢朝的興起,卻不用在秦朝的一統天下。
  5. 呂世浩在講歷史故事時,不停地加入人生的教訓。講解教訓所占的時間,大概有三分之一吧。就我聽到的歐美歷史課程,沒有人是這樣教的。我感覺上呂世浩反正就是把臺灣的大學生當小學生教就是了。(也或者,台灣大學生的心智,就只是這個水準而已?)
  6. 歷史人物的性格與特質,都是極端化和平面化。事情的因果也是簡單化與單一化。(又像是在教小學生)
  7. 歷史事件發生時,教授連當事人的動機都說的斬釘截鐵 (譬如說,張良為何找人刺秦王) 。反觀我聽歐美歷史時,常常聽到的是:也許他想要這樣,或者想要那樣,但是我們大概永遠不會知道。(Maybe he wanted for this, maybe he intended for that, but we probably will never know. )
  8. Coursera 課程的好處是可以加速聽。我都是用兩倍速來聽,要不然還真聽不下去。講的內容卡通化、人物卡通化、教訓卡通化、連上課的聲音都非常卡通化。
  9. 講解內容是照著兩本書來教的。老實說,要這樣教課,我也會。
  10. 關於庶民的生活、社會的狀況、文學、藝術、生產工具、財富的分配等等,呂世浩一概沒提,他專注的只是政爭與戰爭以及他要教育學生的「歷史教訓」。 這一點,和我所聽到的西方史,截然不同。

假如還是當年青澀年代的大學生,我應該會非常喜歡他的教學。

可是,我聽多了歷史課程。他這樣的教學,假如用西方歷史系教授的水準來給他打分數,我會把他當掉。

教改.流浪老師

教改被人詬病的一個理由是它造就出二十萬個流浪老師。

關於這個,我一直無法理解。

有教師資格卻找不到教職,為什麼會是問題呢?

中文(中國文學)系畢業的,有多少是「流浪作家」呢?哲學系畢業的,有多少人是「流浪思想家」呢?還有美術系、人類學系、戲劇系、舞蹈系、歷史系等等,為什麼不都是流浪XXX呢?

假如你是站在功利主義上,認為做了一些教育學分和實習訓練的投資就要一定要用在教育上,那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的投資報酬率那麼低,為什麼不先檢討呢?

可是,假如你像我,認為學習不一定要和工作直接掛鉤,學習如何教學不必然要去教書,那這些就不必然是大問題。

換句話說,教育課程的「浮濫」, 假如真的要檢討,也應該和其他那些對於找工作不是有直接助益的系一起檢討才對。

二十萬個流浪老師會存在的真實理由,根本和教改無關。它只是打破過去師範教育的壟斷制度,提供背景比較不一樣的人有當老師的機會罷了。在這個狀況下,有教師資格的人,需要改變觀念,不能再等著政府來養一輩子。整個社會不調整心態,整天鬼叫鬼叫說是教改的錯,一方面找不到解決的途徑,一方面害死這些正在流浪與即將要流浪的老師。

從經濟學來看,有教師資格的人,找不到教職又不願意放棄,理由很簡單,就是供需失調,就是這些人想不出有什麼工作會比繼續流浪等機會要來的好(其他工作不好找或很爛?沒有能力轉行?沒有想像力?不願意再重新努力?不想屈就其他行業?高估自己個人能力與社會關係?)。真正要檢討的是整個社會的工作機會與教學工作在待遇、數量、資格、與期望的落差。

教改的對錯早已經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大大小小有的沒有的,只要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就ㄧ定是教改的錯。流浪老師的問題,會是教改的錯,令人意外,也令人不意外。

虛偽的『免試入學』

臺灣高中入學方式,我最支持的是沒有人在討論的美國模式

既然沒有被提出,成功的可能性就是零。

退一萬步,我只想要求臺灣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員,不要再用『免試入學』這個名詞。

明明就是要考試,還用這個名詞,是要教還沒有出社會的孩子,看大人們如何地虛偽、說謊、和不要臉嗎?

還是說,要孩子趕快學會這些無恥的技能,才不會輸在起跑點呢?

我知道臺灣是個虛偽的社會。但是,就少虛偽一點行不行呢?

從華爾街日報學經濟學

女兒大一時修經濟學,一學期的內容遠遠超過我以前讀過的《個體經濟學》以及《總體經濟學》(郭婉容著)。女兒說那個叫作『除雜草課程』(weed-out class),它會讓很多想要進入經濟系的學生知難而退。

其中有一個同學想主修經濟系,考試成績都是超高分。女兒念得很辛苦,就跑去問他怎麼念的。

他說他在暑假期間,訂了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華爾街日報,每天從第一篇讀到最後一篇,看不懂的就找資料搞到懂。於是,大家覺得很難的經濟學就變得很簡單。

懂英文真的比懂中文有價值太多了,單單報紙的水準就不可同日而語。用英文的話,在美國(或全世界)還真的可以用看報紙的方式學習到有價值的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