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 . 臺文 . 語言 . 文字 (一)

在「西方文明的基礎」課堂上,Thomas F. X. Nobel 教授以希臘當例子,將文字的演進分為三個階段 : 圖畫式的文字、音節式的文字、字母式的文字。

最原始的第一個階段,自然是類似我所說﹝鬼畫符﹞的中文漢字,也就是圖畫式文字 (Hieroglyph) 。

第二個階段,以語言的音節為主,譬如說,la 是一個字、li 是一個字、lu 是一個字、le 是一個字、lo 也是一個字,當時希臘的文字叫作 Linear B。

到了第三個階段,才真正進入以類似 ABCD 或 αβγ的字母當成文字的最小單位,將幾十個字母當基礎,就可以拼湊出人類文明所需要的敘述工具。

有趣的是,希臘人在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之間,因為異族的入侵 (Dorian invasion) 造成大量的破壞,經歷了一段四百年的「黑暗時期」 ( The Greek Dark Age, ca. 1200 BC–800 BC )。

這個黑喑時期究竟黑暗到什麼程度呢?

考古學者在這段黑暗時期,找不到任何希臘人書寫的文字。

也就是說,它黑暗到希臘人「忘記」了自己的文字。

然後,希臘人在古老時代 (Archaic Greece)重新建構自己的文字,再到古典希臘,創造出令人驚嘆不已的希臘文明。

希臘人真的是天縱英明,自己創造一個又一個的文字系統嗎?其實也不是,它的文字是和歐非亞各洲的鄰居互相學習的結果。

只不過,出人意料的,希臘文明,包括它的文字,變成西方文明的重大基礎。(另一個重大基礎是基督教)

從這裏,我們學到什麼呢?

第一,  西方文字互相學習、互相競爭,在適者生存的原則上,全盤放棄沒有競爭力的圖畫形文字 (Hieroglyph)。

第二,  文字會在取得後,因為外力的破壞而失去。希臘人如此、臺灣原住民的「新港文」如此、臺灣漢民族福佬人、客家人的漢字或羅馬拼音系統都是如此。

第三,  失去的文字可以放棄,重新產生的文字甚至可能超越過去落後的文字。

在近代文明的洗禮下,討論文明或文字的優劣其實是有些「非政治正確」的。

可是,文明和文字,基本上仍然是工具。當你能思考「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時,你就會去判斷那一種工具最有可能幫人們達到最好的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將文明和文字排出好壞的順序出來。

換句話來說,文明和文字優劣的判斷,決定於每個人最基本、最深層、也最難改變的生命價值觀,也就是被污名化的「意識型態」。

在中華帝國文化圈生活的人,絕大部份會認為中文漢字是幫助他們過最佳生活的文字。理由大致是這樣子 : 語言是約定俗成,它有歷史和記憶,它有文化和思考,它有情感和生命,而中文漢字在經過幾千年的錘煉,更是登峰造極的美學藝術品。

用這種說法來為中文辯護,除了「約定俗成」之外,其實都是有問題、甚至於根本是錯誤的。

首先,這種說法將語言和文字混淆搞在一起。而事實上,語言和文字是不相同的。

假使我們放棄漢字,將所有漢字的文獻書籍全盤轉換成字母系統的話,存在於語言本身的價值,像是歷史、記憶、文化、思考、情感和生命並不會消失或減少。

至於說到漢字的美,那其實是個人記憶轉變成情感的投射。就像美國人看到自己的國旗會感動一樣,那是生於玆長於玆的感覺,和美醜關係不大。

中國在上一個世紀完成的簡體字,就是一個很好的實驗。臺灣教育下長大的人,一大半會覺得它很醜﹔而中國人不只不會覺得它很醜,甚至於有人會認為它比繁體字更美。這種「習慣就是美」有它文化的意涵,但是用它來比較文字之間的藝術性,沒有什麼意義。(歐美文明雖然就那麼幾個字母,他們也有 typography (排印學) 和 calligraphy (書寫學),在藝術性上,我覺得還超越了漢字的書寫和排印)

就算漢字真的是有比較高的藝術性,我們還是要再問一個問題 : 「它值得嗎?」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種問法,那就是 : 為了學習和體驗這個很有爭議性的「美」,我們失去了什麼?

下一篇 :  漢文 . 臺文 . 語言 . 文字 (二)

在〈漢文 . 臺文 . 語言 . 文字 (一)〉中有 3 則留言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